编者按: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,深化“一主两副多极”区域发展战略。省委书记蒋超良同志明确指出省委、省政府坚定支持荆州建设成为全省多极发展排头兵,对我市转型发展、党的建设提出了重要要求。省长王晓东同志明确要求,荆州要当好打造区域性增长极的排头兵、狠抓长江大保护的排头兵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排头兵、加强党的建设的排头兵。
市委、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决策部署,不负全市人民群众期待,审时度势,以“共抓大保护、厚植大开放、构筑大交通、培育大产业、建设大城市”为主攻方向,出台了荆发〔2017〕9号《关于推进“一城三区、一区多园”建设的实施意见》。成立了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智为第一组长、市长崔永辉为组长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,建立了“一个园区、一名领导、一个专班、一个规划、一个产业、一支基金”的推进机制。文件指出,统筹荆州区、沙市区、江陵县、公安县区域协调协同发展,构建“一城(中心城区)三区(荆州开发区、纪南文旅区、荆州高新区)”发展格局,实行“一区多园”管理体制,设置18个产业园,打造优化要素配置的空间载体、加快产业升级的体制机制、推进转型赶超的发展平台。
为什么要推进“一城三区、一区多园”建设,又该如何推进?今起,本报将围绕改革创新、接续奋进、塑造优势、完善机制等方面,推出四期解读报道,敬请关注。
□记者石正
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要求,未来五年全省要奋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转型升级“两大任务”。我们必须践行新发展理念,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,走出一条质量更高、效益更好、结构更优、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之路。推进“一城三区、一区多园”建设,优化产业和城市布局,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创新,是立足市情、着眼长远,推动两大任务落地生根的务实发展之路。
(一)主动把握战略机遇的必然要求。荆州是湖北唯一同时跻身长江经济带、长江中游城市群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四大国家战略的市州,省委、省政府推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、振兴实体经济等一系列规划和措施,能否把握战略机遇实现转型赶超,是荆州完成两大任务的关键所在。当前,荆州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,发展相对滞后,如果不能加快构筑对接国家战略和省级规划的发展载体,就会错失新一轮转型赶超的黄金机遇期。
抢抓战略机遇,必须找准切入点。市委、市政府推进“一城三区、一区多园”建设,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级荆州开发区、纪南文旅区、荆州高新区“三大平台”的龙头带动作用,为对接重大战略、承接产业转移创造积极条件,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更好地塑造空间优势、环境优势、结构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。
(二)勇当多极发展排头兵的迫切需要。经过历届市委、市政府的奋力拼搏,荆州综合实力明显提升,地区生产总值、固定资产投资额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、地税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省市州第4位,进到了“多极排头兵”的位次。发展成绩虽然喜人,但稳固“排头兵”位次压力巨大。如果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上形成比较优势,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、培育发展新动能,就会在全省多极发展竞争中落后。
(三)破解转型发展瓶颈的现实选择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,荆州部分经济指标特别是工业经济指标增速曾一度下滑,折射出产业布局不合理、空间优势未形成等深层次问题。2016年,荆州开发区和毗邻的江陵县、公安县经济开发区都布局有食品加工、纺织服装、医药制造、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等产业,近距离重复布局、同质竞争,几乎没有优势突出的龙头,导致资源内耗、成本提升,产业集群难以形成。同时,荆州作为农业大市,但农业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比较优势,农业综合实力不强。荆州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市,车流、客流量多,但停下来消费的不多,“过路经济”让荆州空守宝山。
市委、市政府推进“一城三区、一区多园”建设,统筹18个产业园,在每个园区重点培育一个细分产业,将有力推动各功能区的互联互动,推动各园区特色发展、差异发展,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