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沿着足迹看变化·春风又绿荆江岸】宜昌:石头缝里长绿植 岸线修复焕发新活力

发布时间:2024-04-24 16:56

来源: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

字体大小:

2018年4月24日至26日,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湖北宜昌市、荆州市,湖南岳阳市等地,实地考察调研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,并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,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。六年来,宜昌、荆州、岳阳三地牢记殷殷嘱托,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,科学统筹发展与保护,推动生态环境、产业转型、开放格局迎来蝶变。近日,宜昌、荆州、岳阳三地媒体联袂推出“沿着足迹看变化·春风又绿荆江岸第六季”特别报道。今天,联合报道组来到第一站:宜昌。在三峡大坝库区,消落带的生态修复曾是“世界性难题”。眼下,当地正通过研发新材料、实施新标准提升复绿效果,让更多珍稀植物回归坝区江心岛,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。

在湖北宜昌三峡大坝左岸坝首绿地,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植下的一株珍稀楠木,已经长到了近十米,树干高大挺拔、树枝青翠茂密。与它隔江相望的三峡库区消落带上,也正通过岸线生态修复焕发勃勃生机。工人们将大小不一的黑色石块装进土工袋里,然后整齐码放在岸坡上的生态框里,再过半个月,这些石块里就将长出耐冲刷的狗牙根、黑麦草等挺水植物。

岸线生态修复施工现场负责人 康德忠:生态框是用螺栓牢牢固定在岸坡上,铺上颗粒、撒上种子,盖上有孔隙的盖板,植物就在生态框内生长。当水淹水退,颗粒冲不走,植物带不走,大大提高了岸坡的复绿效果。

生态框下方是干石块砌成的护坡,既没有厚厚的土层供植被扎根,也看不到营养和肥料,长出来的植物如何在石头缝里生存呢?其实,这些袋子里装的并非普通石块,而是实施岸线生态修复的企业,通过与高校开展科研合作,共同研发出来的专利产品——抗冲生态种植颗粒,专门用于长江岸线水位变动区的生态修复。

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设计分院院长 蔡宜洲:这个颗粒本身富含有氮磷钾等营养物质,而且它有很多蜂窝状的孔洞可以锁住营养和水分,撒进植物种子之后,它的根系会穿透这个蜂窝状的空洞来吸收营养和水分,不需要借助外界的土壤和营养成分就可以正常生长。

眼下,这一新材料正被运用到三峡库区的消落带上,开展小规模的生态修复试验,助力江岸复绿。除了种植普通挺水植物,在今年植树节前夕,500株经过太空育种及人工繁育后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——丰都车前,也安家三峡库区的江心岛消落带上。丰都车前具有抗水流冲击和耐水淹的特性,不仅能对长江水位消落带起到固土护岸和绿化的作用,对恢复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要意义。

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专业师 黄桂云: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,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,加强对丰都车前、疏花水柏枝等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和繁育,深入研究它们的生态特征和生存需求,创造它们适宜的生长环境,促进其种群的恢复和发展。我们将继续努力,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,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。

在多年开展长江岸线生态治理的过程中,宜昌还摸索总结出一套技术规程,制定了全国首部河湖水位变动区岸坡生态修复地方性标准。从植物如何选择,到怎样根据水流速度选择固定方式等细节着手,提出详细技术要求,并进行质量跟踪监测。在宜昌城区葛洲坝上游的一处江心岛上,按照新标准,使用新材料进行生态修复的岸坡上,已经长出了近50公分高的植被,复绿效果十分显著。这片区域也是中华鲟核心自然保护区,更是目前已确认的唯一中华鲟自然繁殖产卵场,岸线生态复绿,也给“水中大熊猫”创造了更好的生产、生活环境。

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设计分院院长 蔡宜洲:水位变动区的植物长起来以后,会为水生动物创造更好的栖息环境,汛期会吸引更多小鱼小虾,而小鱼小虾也是中华鲟的食物来源之一,食物有了保障以后,会为中华鲟的生活和繁殖创造有利条件。
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Baidu
map